沿河谯家镇:民生暖民心 幸福画卷长

发布时间:2022-10-11 20:42:04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秋意渐浓,五谷丰登。近日,记者沿着564县道走进沿河自治县谯家镇谯家铺社区,青色的山岗,绿色的茶园,红色的辣椒,黄色的稻谷……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图景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年,我们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谯家铺社区任37年党支部书记的谯辰能,见证了谯家铺社区的“蝶变”。

  “谯家铺社区以前叫高原村,后又改名为高原大队,撤区并乡后命名为谯家铺村,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镇党委政府将谯家铺村一分为二,划分为谯家铺社区和高原社区。”谯辰能说。

  近年来,谯家镇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以残垣断壁和危旧房屋整治、农村建筑及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交通环境、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去沿河县城的路坑坑洼洼,单程需要1个多小时,2020年铺上了柏油路,路面变得平整干净,去县城的时间缩短到了40分钟。”谯辰能说,谯家铺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一项项民生工程,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有多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幸福对他们而言显得遥远而缥缈,直到红三军的到来,当地百姓的窘境才得以改变。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的率领下向黔东北地区进军。6月19日,召开“枫香溪会议”,决定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在开展黔东革命苏区创建工作时,成立了谯家铺区革命委员会,下辖谯家铺、韩家、印山3个乡苏维埃政府。

  如今88年过去了,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长征精神、红军故事仍被当地父老乡亲津津乐道。

  “听老人们说,红三军在我们村住了8个多月,红军当时就住在田兴孝的家里,他们每天打土豪劣绅,然后把田、土、财物分给穷苦农民。老百姓自愿修卡点,并给红军放哨。”67岁的村民苏碧贵向记者讲道。

  谈到现在的生活,苏碧贵笑呵呵地说:“现在政策非常好,让我们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楼房,喝上了自来水,晚上出门到处都亮堂堂的。要是在以前,这样的生活想都不敢想,真的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好生活。”

  苏碧贵年轻的时候是在矿区挖煤,自谯家煤矿政策性关停之后,他以种庄稼为生。尽管现在67岁了,他每年还要下地种庄稼,“只要我还做得动,就坚持种点庄稼,自力更生,少给国家和政府添麻烦。”

  依托深厚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产业不断壮大,村庄“颜值”不断提升,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高……谯家这片红色热土还在持续“蝶变”。

  “以前种玉米产量低,效益差,村民致富找不到出路,就纷纷外出打工。”谯辰能说,产业落地后,老百姓就业率提高了,村集体收入增多了,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据介绍,谯家铺社区发展烤烟600亩、马铃薯300亩、辣椒600亩、茶叶2000亩。村集体入股发展产业主要有瞧一谯酒业、思远养殖场等。2021年全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14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00元。

  “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让我们住上了新房,还解决了我的就业,搬迁到这里来,孩子读书近,生活环境比老家安逸多了。”32岁的村民田景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

  田景芬一家6口人,原住在印山村马家组,2016年搬迁到谯家铺社区安置点。由于田景芬和丈夫都缺技术,村里安排她当护林员,每月有800元工资,闲暇时就到茶叶基地和辣椒基地务工挣钱。

  “我们搬迁来时,水电全部都通了,生活用具都不用买,完全是拎包入住。”田景芬笑着对记者说,一家人住在两层半的砖房里,再也不用担心房子透风漏雨,住的环境好了,又有致富产业,感觉真是越来越幸福。

  如今的谯家镇,深厚的红色文化和蓬勃发展的产业交相辉映,美丽宜居的乡村新画卷次第铺开,乡村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将继承和发扬好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将继续发展好茶叶、辣椒等优势产业,让群众稳步增收致富,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谯辰能说。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