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波:三十五载放映路 两代人的坚守与奉献
发布时间:2024-12-09 10:05:08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在乌江之畔的思渠古镇,冉波的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写满了 35 年的坚守与奉献。15岁起,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电影放映的接力棒,风雨无阻,翻山越岭,用一场场精彩的光影,于漫漫时光中,默默渲染着乡亲们精神世界的温暖底色。
他的故事,是对坚守的最美诠释,是对乡村文化的深沉热爱。在山高谷深、贫困程度曾极深之一的思渠镇,冉波的脚步从未停歇,每年完成 225 场放映任务,跑遍 21 个村。他的坚持,不仅给乡亲们带来了欢乐与希望,更传递了知识,让偏远乡村与多彩世界相连。
这是两代人的传承,是一份执着的热爱,是无私奉献的力量。走进冉波的故事,不仅是他个人的深情,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希望。让我们为这位乡村文化的使者点赞,期待更多的光芒照亮乡村文化的星空。
光影传承:两代放映员的思渠情怀
仲冬时节,江畔的古镇,晨雾如轻纱般缓缓飘散。49岁的冉波站在自家屋内,轻轻抚摸着角落里那堆老式电影器材,眼中满是深情与回忆。72岁的父亲冉景安在一旁,语重心长地叮嘱:“这些老宝贝,陪伴两代人,可不能丢。”
冉波与电影放映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他的父亲冉景安是一位资深老放映员,早在思渠镇还是区的时候,就肩负起电影播放宣传任务。从小学三年级起,冉波便跟随父亲的脚步,翻山越岭、穿梭于各个村落之间,将电影带给山里的群众。
冉景安曾是人民公社电影放映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他带着冉波走村串寨放映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冉波逐渐接触并学习电影机械与放映技术,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冉波对电影放映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坚定了从事该职业的决心。
“那个时候的机器不比现在的数字电影机轻,全部加起来得有500斤左右。”冉波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感慨。
那时的冉波,个子矮小,但对放映电影的流程早已熟悉于心。放学铃声一响,他便搬起凳子,站在上面熟练地布置设备,然后热情地招呼乡亲们来看电影、看宣传。
15岁时,他便能独立前往乡村为寨子里放电影。那时候还是胶片电影,山里也还没通电,他就用发电机进村放映。由于设备沉重,每次都需要村里的七八位青壮年到镇里帮忙搬运。
当时山里交通不便,公路未通,每次放映都要提前通知村里,组织群众到村小学或者某户的院坝里准备观看。尽管条件艰苦,但每当放映的时候,院坝里总是挤满了人,座无虚席。
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爽。冉波和帮忙的村民们背着沉重的设备,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到达目的地后,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搭建银幕,调试机器。当光束投射在银幕上,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神奇的光影所吸引。
冬日的寒风刺骨,冉波骑着摩托车,冷得直打哆嗦,但心中的热情却从未熄灭。有时候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湿滑,摔倒了,顾不得身上的伤痛,先检查电影器材是否完好。只要能让乡亲们看上一场精彩的电影,所有的艰辛都变得微不足道。
进入新世纪,村村寨寨通了电,冉波买了辆摩托车,驮着100多斤重的电影器材,在思渠镇180多平方公里的乡间小道上奔波。风里来,雨里去,这一跑就是十多年。
多年来,冉波放映的电影不计其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时代在变,但他对电影放映的热爱从未改变。他记得放《地道战》时,乡亲们随着剧情时而紧张握拳,时而欢呼叫好;放《大闹天宫》时,孩子们兴奋得手舞足蹈。
这些年,冉波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有一次,放映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雨,为了保护设备,他用身体挡住机器,自己却被淋得湿透,结果得了一场重感冒。还有一次,摩托车在半路上坏了,为了不耽误放映时间,他硬是推着车走了好几公里,按时赶到了村里。
尽管辛苦,但冉波从未想过放弃。他说:“每当看到乡亲们期待的眼神,看到大家因为一场电影而忘却烦恼,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放映的条件越来越好,但冉波依然坚守着这份事业。他不仅为乡亲们带来了欢乐,也见证了思渠镇的变迁。那一个个充满欢笑和感动的夜晚,成为了乡亲们心中永恒的记忆,而冉波和他的电影,也成为了思渠镇独特的文化符号。
光影使者:冉波的坚守与奉献
蜿蜒的山路承载着冉波多年来的执着与坚持。2010年,数字电影的时代来临,公路虽已通却未硬化,泥巴路在晴天扬起尘土,雨天则泥泞不堪。
每个中午过后,他将沉重的设备拴在摩托车后,独自踏上翻山越岭的路途。山路十八弯,从曾经的步行到后来的骑行,孤独和枯燥是这段旅程的常态。然而,每当他想到乡亲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心中便涌起无限的力量,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多年来,冉波每次前往思渠镇高山村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摩托车上装满了放映设备,晃晃悠悠地行驶在崎岖的路上。到达渡口时,他不得不将设备从车上卸下,搬到船上,待船靠岸后,又再次将其绑到摩托车上,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向村子进发。
这个必经的渡口,每天只有早上8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才有船工上班。而冉波的放映通常在傍晚开始,结束时往往已是凌晨12点。错过末班船的他,只能在村里留宿。村里的夜晚,漫长而寂静,那份孤独和对家的思念常常萦绕在他心头。
夏季的放映更是充满艰辛。放映结束后,他全身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村里的条件艰苦,吃饭、洗澡都不方便。
但近几年,情况有了些许改善,冉波的二叔也在渡口开船。经过商量,每当他去高山村放映电影,会在吃完下午饭后自己渡船过江进村,放映结束后再渡船回家。
有一年夏天,冉波去瑞石村放映时,当晚下起了倾盆大雨。村民们担心他回家途中的安全,热情地挽留他住了一晚。回忆起这些温暖的瞬间,冉波感慨万分:“放映时,村民给我端热茶、点蚊香,时常让我感动不已。”
而每次骑摩托车去前锋村放映,对冉波来说都是一场惊险的挑战。由于播放设备都绑在摩托车的后面位置,上坡时,时常出现前轮在空中飞转的危险情况。但即便如此,只要和村民们约定了放映时间,冉波一定克服困难,准时赶到村里。
黄昏,微风轻拂。冉波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把播放器、投影仪、音响、幕布、塑料凳子等一一搬上他的车。“今天是要到地处山顶的前锋村放映农作物种植技术科教片、防范诈骗宣教片和电影《血战迷魂岭》。”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兴奋。近点的村寨,通常,他会在下午5点前就做好出发准备。
从前,村子之间全是山间小路,送电影到村组要翻山越岭、乘船涉水。那些年,冉波不知走过了多少这样艰难的路。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和抱怨。
“给大家放电影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只有放电影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冉波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电影放映事业的热爱,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
在岁月的长河中,冉波就像一位执着的光影使者,带着他的电影设备,穿越山川河流,为大山深处的人们带去了欢乐、知识和希望。他的故事,是对坚守和奉献的最美赞歌,也是这片土地上最温暖人心的传奇。
光影人生:用电影点亮乡村的文化使者
在乌江之畔的思渠镇,冉波的名字就像那永不落幕的银幕,深深地印刻在乡亲们的心中。每年,他都要完成225场电影放映任务,跑遍镇域内的21个村,每个村至少播放12场。从3月到11月,他的脚步从未停歇。
那些位于思渠镇境内毗邻重庆清溪乡的最偏远乡村,如坪江村、池江村、渡江村、院山村、瑞石村、洞仙村等村等,距离镇上100多公里。每次往返,到家时常常已是深夜12点。
“经常被淋雨是常态。”冉波回忆道,“有一次,在前中村返回的路上,突然遇到狂风骤雨,刮风让骑行在崎岖山路的我,摇摇欲坠,到家时,全身早已湿透。”这样的艰辛,曾让他中途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两代接力的深厚情感让他坚持了下来。
从小就接触电影放映的冉波,对那些老设备有着特殊的感情。长江牌16毫米钨灯电影放映机等老物件,品相一流,即便有人出价几千元收购,他也舍不得。“这是两代人的珍贵回忆,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价格再贵,也不出售。”他坚定地说。
儿子冉颖峰深知父亲的不易:“常年这样,一般人吃不消。”思渠镇地域广阔,村落分散,而父亲的坚持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后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乡间的泥巴路逐渐硬化。几年前,冉波买了辆面包车,这让他的放映之路更加顺畅。“有了车,比以前更能准时放映了。”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
五年前,在思渠镇前锋村,残疾人田小东和40多位村民一起观看了电影。村里的老年人和留守未成年人是常客,华元村、五平村的村民们也积极帮忙。为了方便大家观影,冉波还自己掏钱买了30多个凳子。
2010年,铜仁新锦江院线公司聘请他继续坚守在思渠镇境内的21个乡村。“冉师傅,你再给我们放场电影吧,我们村偏远,难得有场电影看……”面对村民们的期盼,冉波的心被深深地触动,更加坚定了做好电影放映员的决心。
多年来,冉波的放映内容贴近老百姓生活,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早些年,他还一边放电影,一边用当地土家话翻译故事片的主要台词。一场电影下来,音响声音大,他得扯着嗓门说,嗓子都冒烟了。但他的付出没有白费,义务为村民送去的种养技术信息等宣传片达几千场,深受群众欢迎。
为了宣传党的政策、种养技术和勤劳致富,他每年对各村寨至少进行2-3次有关的宣传放映,哪怕是再远的村寨,也从未留下空白。
30多年来,冉波虽然劳累辛苦,但每一次辛劳都换来满满的感动。他深情地表示,会一直坚持下去。在他眼中,这些老物件和放映经历是无价之宝,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迁。
冉波,这位朴实的放映员,用他的坚持和热爱,在思渠镇的大地上点亮了一盏盏文化之灯,让光影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绽放。他的故事,如同那银幕上的精彩画面,将永远留在山里人的心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