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思渠镇:肉牛产业让群众幸福味越来越浓

发布时间:2025-04-11 23:24:38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青青的牧场,蓝蓝的天,牛羊撒落天地间。

  阳春三月,走进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眺望远处,是绿毯般的草地,闲散的牛群正在享受春光下的惬意,“哞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唱响致富增收的乐曲。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思渠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市“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要求和全县“一主两辅”产业发展目标,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以毛渡生态养殖园区为核心区域,积极鼓励群众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引导周边农户纷纷投身肉牛养殖。

  如今的思渠,实现畜牧产业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适度规模转变,肉牛产业“牛”势崛起,乡村振兴“牛”劲十足。 

一系列规划描绘肉牛产业新蓝图

  近年来,沿河结合县情,紧紧抓住省、市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高标准谋划、全方位推进,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走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不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做优品质,吹响畜牧产业发展号角,肉牛产业迎来又一春。

  思渠地处乌江河谷,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年平均气温17.8℃,千里乌江从“门前”奔腾而过,这条“活水资源”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生态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牧草生长和肉牛养殖。

  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思渠镇打好“散养+圈养”组合拳,本着“省外引牛+本地黄牛”思路,着力打造乌江河谷黄牛品牌,确保养殖质效。

  据介绍,思渠黄牛3至9月实行放养,10至12月集中育肥,每年出栏黄牛1000余头,生态鲜嫩的口感,在贵州沿河、德江和重庆酉阳、秀山等周边区县市场供不应求。

  “养殖采取‘政府主导+公司主推+合作社主抓+大户主育+农户主养’模式,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群众散户,进一步激发群众养殖积极性。同时,与县内企业签订保底销售协议,进一步保障农户销售渠道,打消群众后顾之忧。”思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敏说。


  发展中,制定了《思渠肉牛产业发展服务指南》,成立专抓队伍,提供政策支持,帮助联系牛源、养殖技术、防疫指导等,给予高质量、全方位服务支持,集体公司提供低于市场价的饲草,鼓励群众采取种草和养殖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积极推广“户繁+企育”合作模式,谋划开辟“以大带小”“联农带农”新赛道。企业聚焦优势领域,在肉牛营销、技术服务、屠宰加工等方面与养殖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养殖户坚持精耕细作,全心全力搞养殖、抓繁育、降成本,获取效益最大化。

  “通过反复调研,结合毛渡片区万亩草场优势资源,可利用片区面积5万亩资源优势,水草丰茂适合畜牧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谋划打造毛渡生态养殖园区。”杨敏介绍,先后整合财政衔接资金600万元,配套规划建设了“二横四纵”道路网络,配齐配全水电设施。

  目前,养殖园区有2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1个、300头规模养殖场1个、年产5000吨饲草加工房1座,通过奖补到户政策引导群众发展100头规模养殖场4个、50头规模养殖场5个、20头规模养殖户18户,加上毛渡片区群众散养户,目前该园区肉牛养殖达2000头、羊1900只以上。

  擘画蓝图定方向,久久为功立潮头。“我们不只是要养好牛,而是要努力朝着打造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链,向着做好肉牛产业大文章奋力前行。”镇党委书记谯政勇思路清晰、步伐坚实。

一个个扶持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如何行而不辍,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肉牛产业?

  在加快推动肉牛产业稳步发展征程上,思渠镇努力把优势放大、把短板补齐、把品质做优,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为破解养殖主体融资难题,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积极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协同支农”机制,统筹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政策,着力打造产业发展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持续增强群众发展信心和激情。

  “始终坚持无公害标准养殖,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采用‘种养结合’将养殖粪污发酵处理成有机肥,与毛渡片区2000亩黄金茶、1000亩烤烟、1000亩大豆复合玉米种植、1000亩种草、10000亩畜牧天然草场等产业结合,促进粪便肥料化利用,提升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杨敏介绍。

  同时利用饲草加工房将修整的茶叶枝丫、烟杆进行统一收购,加工成发酵床,集体公司对玉米秸秆、大豆秸秆、饲草统一加工处理,以低于市场价标准卖给养殖户,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既提高养殖质效,又降低养殖成本。

  思渠镇300头肉牛养殖场采取培育家庭农场方式,已和8家养殖大户签订意向合作,合同约定每家养殖大户养殖40头,每户向集体经济公司缴纳租金2万元。

  同时,按“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要求,鼓励20户农户发展黄牛5头左右,仅2023年就培育家庭农场10户,兑现奖补资金30万元。

  “省市县出台的扶持政策,重点突出多元并举、联农带农原则,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效益,促进增收致富,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做大做强肉牛产业。”谯政勇表示,良好的传统养殖基础和资源禀赋,是思渠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下步将持续推动更多资源、更多要素向肉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黔渝边区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大镇和肉产品供应基地,为沿河建设肉牛强县增添“牛动力”。

  制定牛规划,出台牛政策,保障牛资金……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春风化雨,为思渠肉牛产业茁壮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头头肉牛让幸福味道越来越浓

  思渠,是位于乌江最美画廊峡谷中的特色小镇,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为发展畜牧养殖业提供了天然牧场。

  “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有养牛羊习惯,养殖业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养殖大户蒲海霞自信地说。

  蒲海霞养牛已有3年,主要是西门塔尔、安格斯等品种,年出栏40头,纯收入20多万元。丰厚的收益,让她们一家人对养牛致富充满信心。

  “养牛羊好,风险低,市场价格也稳定,商贩们是直接开车到门口来拉走,方便得很!”养殖大户杨海江说。

  在养殖户杨海江、蒲海霞等人的带动下,杨楠村陆续建起了养殖场,周边农户纷纷投身肉牛养殖。目前,该村有大大小小养殖家庭农场10多家,存栏肉牛羊1000多头(只),村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有劲。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草场,在微风吹拂下,一天天孕育从金黄到翠绿蜕变的生机……散落在各处的牛儿悠闲地吃着青草,显得非常逍遥和自足。

  依托万亩草场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光荣村群众养殖意愿进一步增强,以“散养+圈养”思路,保障养殖质效。目前,全村黄牛养殖26户245头,黄牛存栏40头以上1户、20头以上1户、10头以上8户。

  牛声哞哞,牧歌悠扬。走进思渠瑞石坪村肉牛养殖园区,一头头“西门塔尔”在棚里悠然自得,饲养员在圈舍内加工饲草、投喂草料,牛儿津津有味地吃草……处处尽显勃勃生机。

  瑞石坪村位于思渠镇北部,海拔1120米,森林覆盖率65%,高海拔的地势让养殖业成为村里主要产业。2023年村里通过财政衔接资金打造2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园区,带动群众200人就业,发展肉牛养殖散养户19户460余头,其中散养50头以上7户,繁殖母牛229余头。

  “牛”劲十足产业兴,“畜”势腾飞正当时。发展中,思渠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始终紧扣这一核心,持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

  如今在思渠,万岭千山间牧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群的悠扬牧歌画卷随处可见。依托资源优势,在养殖模式、产业布局上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肉牛养殖业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牛”动力,思渠正在走出“牛气冲天”的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