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沿河: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发布时间:2025-05-15 11:19:00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贵州沿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武陵山下,响彻同心筑梦伟大乐章;

乌江江畔,遍开民族团结绮丽之花。

沿河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贵州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实践区。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15个民族相邻而居、团结奋斗,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民族亲、人心聚”的振兴之路,2023年,沿河荣获“全国第十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牢记嘱托扛牢主责,党的全面领导坚强有力

一直以来,沿河坚决担起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政治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深入持久巩固民族团结示范县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16509572043824689.png

始终坚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成立县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民族团结工作。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纳入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及全县干部培训范围和党支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建立县级领导“联乡包村”机制,明确109家单位包保联系446个村(社区),持续选派1110名驻村干部,实现所有村(社区)驻村帮扶全覆盖、“三类监测对象”结对帮扶全覆盖、脱贫人口联系帮扶全覆盖,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情感基础。

以思州、联桥、和舟等易地搬迁安置点等为重点,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努力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16509572225860044.png

抓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宣讲,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在全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机关、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宣传宣讲。

引导广大群众清楚认识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围绕“乌江湿地公园—思渠—泉坝—官舟—黑水”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廊带,推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工作格局,教育引导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为共同建设乌江流域最美江城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共融共建共享共乐,各民族团结进步同发展

五月的锯齿山,“白叶一号”在云雾中舒展芽尖。

走进沿河中寨镇志强村“白叶一号”基地,这片“跨越千里”的特色产业生机盎然。

2018年,载满浙黔两地人民浓浓情谊的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翻越千山万水落地中寨镇。该县先后协调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200余万元在志强村、大宅村、大堡村建设10个10平方米茶青交易站、茶区便民公共厕所、管理便道等茶产业基地附属设施建设项目,覆盖近2000户近万人,其中脱贫人口751户3570多人。

项目实施不仅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方便茶农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高茶园抗风险能力,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效改变项目区的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c85_731446609383357.jpg

2023年10月,志强村被省里拟命名“2023年度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白叶一号”为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该县中界镇孙家社区,公路干净平坦,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植掩映,一条条民族团结进步标语、一幅幅民族文化宣传画……让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更加亮丽、更加多彩。

2020年,孙家社区入选贵州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东莞市“长安组团”在村里投入450万元协作资金,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在空心李核心示范基地修建水泥机耕道,有效解决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逐步形成集健康养生、民族文化、生态产业、休闲旅游等多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局面,成为该县各族干部群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示范基地。

3861743c0f474e9ba166c962fd4272601656645735796_download.png

聚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强化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扶持项目100余个,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民族发展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群众劳动就业技能,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田谊说。

除此之外,该县还全力抓好国家对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的落细落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投资、助力融资的作用,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优质民贸民品企业,用活政策赋能民贸民品企业发展,成功申报全省“十四五”期间民贸民品企业141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c85_623685959851452.jpg

截至目前,全县民贸民品企业享受贷款贴息资金900余万元,有效解决企业贷款利息压力问题,助力企业纾困、民族经济稳中向好、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全面增进。

“着力落实好少数民族政策,推动各乡镇经济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了民生改善、民心凝聚、民族团结。”县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海波说。

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沿河以民族民俗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每年参加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县开展‘民族团结杯’篮球赛,组织全县各乡镇(街道)开展‘沿河杯’民族团结进步篮球赛和龙舟赛、广场舞、李花节等系列活动,让各民族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交往交流交融,描绘出携手共建美好幸福家园的生动画卷。”县民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谊说,各类文体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达8万多人,线上线下关注人数达30余万人。

c85_100751455059261.jpg

加强交流互学,增进互嵌式发展,应邀参加毕节威宁、玉屏等自治县成立周年庆活动;邀请湖南省凤凰县民宗局到沿河参观交流民贸民品工作,与嘉兴市秀洲区民宗局签订《关于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对外展示沿河优秀的土家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增进各民族群众的友谊和团结。

坚持把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增进文化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与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达成《沿河土家族服饰复刻、文旅服饰与公务服饰再设计开发》项目横向服务协议,加强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64031c51e4b0f0edae81b7d4.jpg

精心打造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2个文化长廊、2个主题公园和2个主题场馆,创作《望牛山歌》《砍柴歌》等系列民族歌曲,推动红色文化、土家文化、乌江文化交相辉映,极大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

深入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思州、联桥、和舟等安置点等为重点,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示范社区,努力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深入开展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的挖掘和宣传推广,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1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2个,3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命名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2个。

64031c54e4b0f0edae81b7dc.jpg

“目前,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产业协作、文化交融、民生改善等方面多维度发力,推动统战聚力,全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沿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董道萍表示。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行走在沿河山城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发展、和衷共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愈发绚烂多彩。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