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宣传|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大作战”

发布时间:2025-06-04 17:26:20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春末夏初,随着季节交替,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部分致病性微生物开始“复活”,一旦在饮食卫生上稍有疏忽,食源性疾病可能悄然而至。为保障校园师生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请收好这份关于校园食品安全的温馨提示。

图片


预防致病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各种致病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若食品贮存不当、加工/储存食物时未做到生熟分开、或进食未经加热处理的生食品等,均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1

常见致病微生物及毒素



1.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


风险提示:由于原料污染、交叉污染储存不当等原因,散装冷食、即食类食品更易受到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滋生。


2.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毒素


风险提示:米饭、蛋炒饭、米粉等米制品加工和储存不当是导致蜡样芽胞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3.诺如病毒


风险提示:诺如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品或者水等途径进行传播。学校和幼儿园等人员聚集场所是常见的感染高发场所。贝类(如:牡蛎、贻贝)、水果(如:草莓)以及绿叶蔬菜等是引起诺如病毒感染的主要食品。


2

预防措施



预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牢记并做好“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食品加工及售卖人员在制作、售卖、分发食物餐具过程中的手卫生,饭前便后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认真清洗双手;教师和学生也应保持就餐时双手清洁。


(2)注意环境卫生。校园食堂应按要求保持食品加工和售卖环境干净清洁,做好防鼠、防蝇、防蚊、防虫等措施。


2.生熟分开


在加工和储存食品时,使用两套刀具、案板、器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应按要求做好“生”“熟”醒目标识,不能混用,制作过程谨防交叉污染。


3.烧熟煮透


(1)肉、禽、蛋类和海产制品要充分烧熟煮透,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可根据实际适当延长时间。


(2)从冰箱中取出的熟食应彻底加热煮透后再食用。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1)按需合理计划每次制作用餐量,不宜过大,24小时内吃(售)完为佳,最长不超过48小时。


(2)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所有未食用完的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冰箱冷藏。


(3)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不宜放置过久,应尽快食用。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1)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


(2)食品制作全过程要使用干净且安全的水。


(3)应采购新鲜、清洁和有益健康的食物。


(4)不买不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不得制售发芽马铃薯、四季豆、野生蘑菇、鲜黄花菜、裱花蛋糕、生食类、冷荤类食品。


(6)水果在生吃前要彻底清洗干净。

图片


预防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风险提示:马桑果、桐油果、菊三七等野生植物含有天然毒素,学生的辨识能力有限,常因误采误食而引起中毒;此外,一些蔬菜(如:马铃薯和四季豆)若储存或加工处理不当,被食入后也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


(一)学校应加强对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危害的科普宣教,提高学生对有毒植物的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不要采摘、进食不认识的野菜、野果等。


(三)马铃薯应在阴凉通风处贮藏,避免发芽。


(四)误食后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催吐、尽快就医。

图片


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是迅速将患病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对共同就餐者进行观察,排查其他可能的病例;二是封存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保留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样本,以便相关部门调查取证。三是要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报告,积极配合调查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