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夹石镇:院坝协商定民约 土家山寨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7-01 15:41:13 来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初夏傍晚,沿河自治县夹石镇老寨村村委会的院坝里,50余名村民围坐一圈,热烈讨论着新修订的《村规民约》。 这份凝聚了400余户村民智慧的“土法典”,通过独特的“院坝协商”方式诞生,为乌江山峡深处的土家山寨注入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活力。
民约诞生的“土家智慧”
在夹石镇,一场场“民主实践课”在农家院坝火热上演。这里的协商不是走过场,更非干部“独角戏”,而是流程严密的基层治理“实景课堂”。依托《院坝协商工作指引》,“群众提事-两委筛事-院坝议事-合力办事-公示评事”五步工作法环环相扣,确保议题源自民意、决策浸润民主。
2025年初,夹石村老街垃圾乱堆问题成为焦点。村两委迅速响应,结合“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召集村民代表召开院坝协商会。“集镇环境卫生,单靠公益岗和干部不够,必须大家定规矩。”村党支部书记冯兴河的提议引发共鸣。从垃圾点位到清扫频次,从奖惩措施到监督机制,村民们畅所欲言,当场敲定“门前三包”条款,最终形成涵盖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社会治安、产业发展等6大类28条的《夹石村民约》。
如今,“院坝协商”已成为解锁基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它规范着村民守护家园的行动,推动红白喜事简办新风,为“两清两改两治理”注入动能,更成为化解矛盾、护航发展的重要抓手。该机制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推动解决民生事项12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身“当家人”。
这一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镇38个村(社区)推广。老寨村协商出“红白喜事简办,其他酒席一律不办”原则;上寨村则围绕黄金蜜柚产业制定了“技术共享、市场共拓”条款。正如三孔村村民何杰所言:“村规民约每条都是我们自己提的,遵守起来也自觉。”这些写在纸上、刻在心头的约定,已化作“传家规矩”,在乌江山峡间奏响民主自治的动人乐章。
从“问题清单”到“文明账单”
曾因污水横流被通报的夹石老街,如今焕然一新。依托村规民约中“污水入网、畜禽圈养”的条款,村民们自发筹资清理150米排水沟,拆除12处乱搭乱建。创新的“红黑榜”制度每月依据民约评选文明户,上“黑榜”者需义务清扫公共区域。短短半年,老街垃圾清运量锐减60%,脏乱差旧貌彻底转变。
产业发展中的“约”定红利。上寨村黄金蜜柚产业发展中,村规民约明确了“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务工+分红+土地流转”多元分配机制,并规定村集体从销售额提取5%作为公益金。搬迁户杜执梅深有感触:“现在能务工、年底有分红,生活更安心,多亏了村民共同约定的好规矩。”
化解纠纷的“约法三章”。面对土地、山林纠纷难题,夹石镇在村规民约中加入“调解优先、司法辅助”条款,各村组建由乡贤、老党员构成的调解队。处理跨村纠纷时,镇司法所与村委会联合召开“跨村院坝协商会”,村民代表现场指认,调解员融“法、理、情”于一体开展调解。此模式让全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飙升至95%,成为乡村和谐的“压舱石”。
“小积分”激活“大能量”
在三孔村,村规民约借助“积分制”焕发新活力:参与院坝协商积5分,调解纠纷积10分,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村民何秀书是积极践行者。她投身环境整治、参与巡山巡河,积攒200分兑换了大米、粮油等物资。如今,“挣积分、守规矩”已成新风尚。村党支部书记谯进飞感慨:“推行积分制后,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空前高涨,参与度提升80%。”积分制让民约从“纸面”落到“地面”,成为凝聚民心、推动治理的有力抓手。
土家山寨的治理新图景
走进今日夹石镇,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处处绽放:黄金蜜柚产业园里,农户按约共享技术,果树缀满金黄;村道旁,保洁员依约清扫,青石板路延伸至炊烟袅袅的院落;院坝中,老人用民约里的乡贤故事教导孩童,乡音里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最可贵的是形成了“协商—民约—发展”的治理闭环。 通过民约规范,全镇引入3家企业,培育15个专业合作社,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百万元,为土家山寨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民约是船,协商是帆,载着我们驶向乡村振兴。”镇政协联络委员会主任田永刚的比喻道破治理密码。晨曦漫过乌江山峡,新一场院坝协商已在吊脚楼下开场:村民们围坐方桌,围绕弘扬孝道、安全饮水等问题热烈讨论,用集体智慧为村规民约“修枝剪叶”。这张沾满茶香的协商桌,正成为山区乡镇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见证。当民主协商的种子在峡江生根发芽,“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实践,正在土家山寨结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丰硕果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