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桥披上“千里江山图”色彩,贵州桥旅融合3.0重新定义世界级地标
发布时间:2025-09-28 15:57:23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你见过藏在云端的“桥梁博物馆”吗?
在中国西南的喀斯特群山之间,贵州已建和在建桥梁超过3.2万座,成为山区峡谷桥梁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一道道钢铁长虹,织就了“天堑变通途”的壮阔路网。全球前100座高桥中,贵州占据近半席位,并包揽前三。而即将于9月28日正式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更以桥面距水面625米的高度、2890米的全长和1420米的主跨径,摘得“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桂冠。
花江峡谷大桥与夕阳相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曾几何时,这些超级工程的价值仅仅停留在通行功能:游客驱车而过,只能隔窗抓拍;观景平台虽可远眺,游客停留却不超过1小时。世界级的桥梁资源与世界级的景区彼此孤立,成了“路过即错过”的景观孤岛。
如今,一场名为“桥旅融合3.0”的变革正在贵州悄然发生。从单一观景到场景沉浸,从交通节点到旅游集群,贵州正以桥梁为笔,重新书写喀斯特山区的旅游版图。这场变革背后藏着怎样的雄心?超级桥梁如何超越“通行工具”的定位,跃升为真正的“世界级地标”?
花江峡谷大桥夜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为什么是贵州?桥梁里藏着的“破局密码”
在贵州推进“桥旅融合”,并非“锦上添花”的选择,而是“顺势而为”的必然。这一必然性,深植于地理条件与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和丘陵占比高达92.5%。“地无三尺平”曾让这里长期陷入交通闭塞的困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为一代代贵州人的坚定共识。
花江大峡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为突破地域限制,截至2024年8月,贵州建成14230座高速公路桥梁。这些桥梁不仅延伸了交通脉络,更自带“超级景观”基因:杭瑞高速北盘江第一桥连接云贵,车辆行驶如穿梭云端;清水河大桥下方深邃溶洞呈现“一洞通三县”奇观;平塘特大桥的三个主塔宛如钻石与天空交相辉映。
尽管坐拥丰富的桥梁资源,其功能最初仍以通行为主。直到“桥旅融合”理念的提出,才让人们意识到:桥不止于桥。
在花江峡谷大桥上俯瞰花江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当前,文旅可持续发展已进入“IP叙事”时代:云南树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四川凭借“大熊猫+三星堆+九寨沟”形成IP集群效应。而贵州虽有“多彩贵州”的总体形象,却始终缺乏一个能代表当代贵州的超级IP。桥梁,恰恰是最佳载体——既是打破地理宿命的基建图腾,更是区别于其他省份的独特标识。
桥旅融合1.0时期的坝陵河大桥,因建设初期未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后期虽增设蹦极、研学等项目,难逃“单点突破”的局限;2.0阶段的平塘大桥依托服务区嵌入观星、餐饮等业态,但受既有设施制约,未能充分释放桥梁的核心价值。
坝陵河大桥极限运动。(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平塘大桥(天空之桥)服务区。(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桥旅融合3.0的构想便成为破局关键,不能再是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桥梁为核心,构建“桥梁观光+运动体验+旅游服务”的综合生态,形成“桥上引流、桥下兴业”的商业模式。能否留住人,成为花江峡谷大桥设计的核心考量。
“以桥为媒”:桥旅融合3.0如何让“路过”变“停留”
经过1.0与2.0阶段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修建一座桥,不仅要跨越天堑,更要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惠及周边民生。
贵州出台《桥旅融合项目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文件,推动桥旅融合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在《贵州省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中,花江峡谷大桥旅游区已被列为重点。
花江峡谷大桥夜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与前期阶段不同,此次规划先行。《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表明,从第一张图纸开始,这座桥的“旅游基因”便已深植。
“我们没有使用常规的橙色、灰色等色调,而是将东方美学融入设计。”贵州交投所属桥梁集团六安8标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张杰介绍,设计师从贵州特色文化与自然风物中萃取原色,将多元色调有机融合,形成“贵翠青”(水湾蓝)、“乌蒙绿”(孟塞尔绿)、“萤石赭”(荷绿)、“鹭鸟苍”(冰蓝)、“稚子兰”(蒂罗尔蓝)、“星穹蓝”(挪威蓝)、“仙芽绿”(湖蓝)、“钟乳白”(牛津白),藏尽黔地灵秀,宛如给桥梁涂装了一幅贵州版的《千里江山图》。
大桥两侧将通过高压喷射系统形成宽300米的人工水雾瀑布,配合光影投射。夜晚,灯光与音乐协同演绎贵州山水史诗。
花江峡谷大桥的涂装设计融入东方美学与贵州特色。(贵州交投所属桥梁集团供图)
在功能设计上,大桥预留了大量旅游设施预埋件,包括207米观光电梯、高空蹦极台、玻璃观景廊道、桥侧步道等。围绕“桥遇三叠纪,云渡古海洋”主题,将大桥及周边50余平方公里统筹规划为旅游景区。
桥上,游客可俯瞰“地球裂缝”与云海缭绕;乘坐观光电梯一分钟抵达塔顶,品尝云端咖啡……桥下,可探访花江村铁索桥遗址、摩崖石刻;或入住花江镇五里村,推窗即见大桥跨峡雄姿。花江峡谷大桥向东衔接黄果树瀑布,向西联动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直接撑起贵州旅游新西线骨架,将孤立“景点”整合为连贯“线路”,引导游客从“只看大桥”转向“畅游片区”,以此印证桥旅融合3.0的价值,远不止单个景区的火爆,更是贵州旅游格局的重塑。
摩崖石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一座桥如何改写贵州的“世界名片”
究竟什么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桥旅融合3.0或许能给出答案。
网络达人刘佳@西部型者在通车前6天便驻扎山顶,等待拍摄夕阳与大桥天地相接的壮美时刻。来自广西的他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往返黔桂两地登山徒步已十余年。“很难想象未来还会出现更高的桥了,这次机会难得,一定要来看看。”
9月21日,首届世界第一高桥铁人三项国际挑战赛在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区域鸣枪开赛,吸引来自俄罗斯、法国、美国等10余个国家的近200名运动员参赛。3天后,“赛动黔景”2025高桥跳伞国际邀请赛开幕,21个国家31名顶尖跳伞运动员在此展开极限对决。这座大桥正吸引国内外游客与运动员前来,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
2025国际高桥极限运动激情赛拉开帷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立 摄)
国际化赛事与观桥打卡潮叠加,让花江镇五里村村民尝到甜头:摆摊售卖花江剪粉,日收入最高达六七百元;改建民宿的农户,期待着“十一”假期迎来首批客人。贞丰县花江村创业热情高涨:农家乐、非遗技艺展馆、书社纷纷涌现……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正成为旅游热门选择。
作为六安高速的控制性工程,花江峡谷大桥通车后,六枝特区至安龙县行车时间将从3小时缩短至1.5小时,大幅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为周边地区带来新发展机遇。
过去,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如今,贵州人不再是“大山的守望者”,而成为“桥联结世界的分享者”。
花江村的民宿一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网络达人@苏七七的视界的博主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大桥通车前,她站在观景台上拍摄制作短视频。“亲身站在这里,既震撼又自豪。贵州正在飞速发展,我很荣幸能尽微薄之力,让更多人认识这里、爱上这里、留在这里。”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提出三大策略: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地特色,坚持系统思维与重点突破,坚持创新思维与融合发展。
花江峡谷大桥全景。(贵州交投所属桥梁集团供图)
显而易见,贵州桥旅融合3.0正在让这一目标的实现加速成为可能。从“天堑变通途”到“一桥兴全域”,桥旅融合3.0不仅再造了世界级地标,更探索出超级工程赋能乡村振兴、文旅升级的“贵州样板”。
在贵州的云端之上,一座座桥梁正承载着新的希望,从跨越天堑的奇迹,变成向世界发出的开放请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