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沿河千里结亲 教育帮扶“组团”破局——东西部教育协作助力铜仁沿河民族中学三年逆袭
发布时间:2025-09-28 15:01:44 来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提示:乌江畔,群山间,一所曾经默默无闻的县中,正书写着一段教育逆袭的传奇。
今年盛夏,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民族中学传出高考捷报:本科上线率突破96%,一本上线率较三年前增长近4倍,600分以上人数从个位数跃至75。这份成绩单,不仅让学校历史得以改写,更让无数山区家庭看到希望。
涅槃的种子,埋藏于三年前那个风起云涌的秋天。2022年,中组部推动的东西部协作“组团式”教育帮扶机制如东风吹万里,跨越山海,直抵武陵山区深处。
来自广东东莞的庾用剑、李学凯、刘洪劲等一批优秀教师,毅然告别繁华都市,扎进这片亟待浇灌的土地。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板书和教案,更是一整套重塑课堂、激励教师、联动家校的育人新体系。
沿河民族中学学生在图书室集中学习充电。
从“县管校聘”打破教师铁饭碗,到“千师访万家”温暖万千学子;从“一三五七”课堂模式重构教学逻辑,到非遗课程与编程课并进绽放个性光芒——这场变革既是理念的更新,更是制度的重生。
最令人欣慰的是,曾经留不住尖子生的沿河民族中学,如今正成为越来越多优秀学子的坚定选择。今年全县中考前300名中,118人留在了沿中。尖子生比三年前整整增长了117人。
从“输出生源”到“留住希望”,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振兴”,沿河民族中学的蜕变,正是中国教育均衡发展、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注脚。山海相约,教育同行,这条路,正在乌江岸上的沿河城乡越走越宽。
沿河之问:我们的学生,为何总要远行?
本科上线率达96.44%,较2022年提升35.33%;一本上线率从15.92%跃升至59.11%;600分以上考生达75人,较三年前激增72人……
今年仲夏高考放榜,沿河自治县一片沸腾。原因是过去数十年默默无闻的沿河民族中学,终于一鸣惊人。在人们奔走相告的同时,老师们也感叹:“我们总算打了一场翻身仗!”
这份成绩单,不仅刷新了学校的历史纪录,更打破了沿河高中教育长期滞后的困境。不少家长感叹,“沿中竟然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看来就在本县就读也是不错的选择。”
绿树掩映中的沿河民族中学。
沿河民族中学的崛起腾飞并非偶然。沿河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董道萍表示:“除了本县重视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外,也还得益于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的鼎力相助”
事实上,沿河的基础教育底子并不差。多年来,其小学、初中教学质量始终位居铜仁市前列,中考成绩更是可圈可点。但令人揪心的是,一大批优秀初中毕业生纷纷选择外出读高中。
“2023年,全县中考前100名只有1人留在沿河。”县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坦言。“我们也没办法,哪所高中高考成绩好,孩子就往哪里送。”一位学生家长的话道出无数家庭的无奈。
优质生源持续外流,让沿河民族中学陷入恶性循环:越是留不住好学生,高考成绩就越难提升;高考成绩越不好,就越难吸引好学生。加之优秀教师纷纷想法外调,沿河高中教育长期不尽如人意。
山海作答:东风万里拂渡,园丁跨山而来
教育崛起,承载着山里娃走出大山的渴望。2022年,中组部推动的东西部协作“组团式”教育帮扶机制,拂过黔东北层峦叠嶂,最终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停驻——这里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号角吹响,广东东莞与贵州铜仁两地迅速响应,一批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主动请缨来到山区。庾用剑,东莞市厚街中学、长安中学副校长。得知帮扶计划后,他毅然选择奔赴沿河民族中学,出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初到沿河,庾用剑第一时间走进山间苗寨、土家木楼。用了数月时间,走访百余户学生家庭。陡峭的山路、微弱的灯光、留守儿童期待的眼神,深深烙印在他心里,化为誓要干出一番成绩的动力。
庾用剑(右三)在沿河挂职期间,带着教师队伍开展家访。
他不仅自掏腰包资助困难学生,还联络东莞社会力量,筹集善款20余万元为山区学子解难。“教育帮扶不是简单输血,而是要激活造血功能。”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后来也逐渐成为帮扶团队的共识。
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批来自东莞和本地的教师陆续加入。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物理教师李学凯,是带过六届毕业班的中学一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2024年2月,他告别东莞讲台,来到沿河民中担任物理教师,兼任政教处副主任。
“刚来时确实有心理落差。”李学凯坦言,“不管是教学理念、硬件条件,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都和沿海地区存在差距。”但他没有退缩,“越是困难,就越要往前冲。教育的本质是点亮,是唤醒。”
庾用剑(右三)在沿河挂职期间,带着教师队伍走进农家了解学生情况。
他带头改革课堂教学,组织《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构建》专题讲座,推出“情境导入、问题驱动、实验探究、思维建模”四步教学法,自购器材增强实验环节,利用课后时间分层辅导。
一个学期后,他所带班级的物理平均分从年级中游跃升至第一,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主动提问、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按原计划,李学凯的轮换帮扶期已于今年结束。但他所带班级即将升入高三、面临高考。“自己带的孩子,眼看就要奔赴考场了,我得亲眼见证他们走出大山。”没有犹豫,他选择再留一轮。
像李学凯这样,将优质的教学方法的带到沿河的老师不在少数。来自东莞长安中学的刘洪劲,思南中学的张毅诚、李东旭、曾祥帅、任贵琴、田艳艳……一批接一批的优秀教师汇聚而来。他们用清晰的板书、耐心的个性辅导、自创的学习口诀,一步步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跨越学习难关。
东莞帮扶教师李学凯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带到沿河民族中学课堂。
如今,走在沿河民族中学的校园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研活动更具实效,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更加闪烁。一名高二学生说:“原来物理也可以这么有趣,我现在不怕做难题了。”这句简单的话,却是对帮扶团队最大的肯定。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帮扶,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从知识传授到理念启蒙——这支有理想、有担当、有温度的教育帮扶团队,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武陵大山深处扎下根脉、发出新芽。
破局关键: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答案
时针回拨到三年前,教育帮扶队初到沿河民中,面对的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县域中学:课堂教学优良率仅55.3%,教师队伍活力不足,家校共育机制尚未健全。好在这一切已在教育协作的春风里悄然改变。
“教育改革必须从建章立制开始。”在帮扶团队和学校领导的共同推动下,《沿河民族中学章程》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相继出台,28项新制度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校园管理的每个角落。
沿河民族中学推出“一三五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最引人注目的是“县管校聘”人事改革,沿河民中构建起“学校聘年级主任—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教师”的三级选聘机制,这种扁平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显著提升,逐渐从躺平变成冲锋。
“能者上、庸者下,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需要巨大勇气。”庾用剑感慨道。三年来,12名教师被分流调整,队伍活力大幅提升。这项改革后来被铜仁市教育局公开表扬,成为区域教改的样本。
沿河民族中学到东莞开展研学活动。
走在校园里,“党委—支部—党小组”三级网络覆盖全校的标语格外醒目。“党建赋能教师队伍管理后,所有中层干部接受‘转作风、强管理、抓执行’培训,实现政治业务双提升。”校党委书记毛正军介绍,学校还推行“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干部包学科”机制,让每块“责任田”都有人深耕细作。
“以前总觉得党建工作是务虚,现在才知道它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语文科组一名老师感慨,他亲身体验了“每日巡查—每周通报—每月分析”的闭环管理带来的变化,教学质量也因此稳步提升。
沿河民族中学开展“一师一优”研讨活动。
最让家长们感动的,是学校持续开展的“千师访万家”活动。三年来,教师累计家访3000余人次,家校共育满意度达95%。一位高二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学校很遥远,现在老师经常来家里坐坐,对孩子的成长帮助特别大。”
教师成长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三年以来,帮扶团队构建起“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化”三维培养体系。304名教师先后赴东莞、思南中学及高校跟岗学习;省教科院、东莞名师百余人次来校指导;“青蓝工程”让百余对师徒结对共成长。
帮扶期间,庾用剑校长不仅亲自主持了3场专题培训,还推门听课407节,开展一对一指导。“每个教师都是一颗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合适的土壤和养分。”他说。如今,全体中层年听课超过2000节,常态督导机制日益成熟。
“东莞名师名校长铜仁行”高中数学送交送培活动。
另外,学校在借鉴东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沿河民族中学实际,逐步形成“一三五七”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教、学、评”三个维度,通过“情景导入(引)、互动探究(导)、练习巩固(练)、拓展提高(拓)、归纳总结(评)”五个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率与质量。同时,还强调一节好课的七个要素,即“目标明确、激情投入、巧于设问、及时点评、精讲精练、拓展创新、善用媒体”。
课程是实现教育跃升的关键跳板。学校还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践课程生活化”体系。土家摆手舞、肉莲花等非遗项目走进课堂,机器人编程等前沿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最终打造出33门特色校本课程。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课堂优良率从55.3%提高到90%;“四节两礼”年度活动体系、32个学生社团、52个劳动实践基地……孩子们真正实现“一生一艺一劳”的全面发展。
东莞帮扶教师李学凯,利用课后时间到学生寝室开展分层辅导。
跨越山海的协作也在持续深化。沿河民中与东莞长安中学、思南中学共建“线上+线下”教研共同体,开展“同课异构”70余场;学校的200多篇推文记录着改革点滴,常态化家长开放日、下乡走访让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日益成熟。
“教育就像一门栽培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今年从东莞轮换来的新校长康定军,接过庾用剑手中的接力棒,目光坚定而深远。他打算通过持续优化师资,提升团队凝聚力,让沿中再创佳绩。
逆转可喜:从输出“尖子”到留住生源
秋日霞光倾泻而下,洒向沿河民中新建的宿舍楼,泛起温暖的金色。高二学生杨小雯站在围挡外,踮起脚尖向里张望,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这个场景,恰是东西部教育协作三年成效最直观的注脚。
“以前的宿舍又旧又窄,夏天热得睡不着,冬天冷得直哆嗦。”杨小雯回忆起过往时,下意识地抱了抱手臂。但转眼间,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听说新宿舍有空调、独立书桌,还有热水!以后晚上也能安心看书了。”
沿河民族中学校园一角。
这座投有8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宿舍楼,完工后将新增600多个床位,让孩子们彻底告别8人一间的老旧宿舍。电话采访中,庾用剑校长还回忆了他初到时的情景:教学楼墙体斑驳,宿舍拥挤不堪,优质生源大量外流。
面对困境,东西部协作不仅带来理念创新的“清泉”,更注入了硬件建设的“活水”。三年来,沿河自治县已争取教育资金4700万元,其中东西部协作资金1400万元。智能教学设备、悬浮塑胶运动场、521台空调相继落地,教育硬件设施焕然一新。
社会援助亦如暖流在乌江两岸涌动。2025年9月4日,在沿河民中图书馆会议室,高三学生田沿飞接过3000元教育资助金时,这个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的男孩眼眶湿润了。
沿河民族中学学生开展课后活动。
父亲多病,家境困难,但苦难从未击垮他。“感谢东莞爱心企业,我会更努力,将来也要帮助更多人。”田沿飞的话语朴实却坚定。三年来,帮扶团队共争取社会捐助20余万元,照亮无数个像田沿飞这样的寒门学子。
值得一提的是,沿河自治县充分运用帮扶契机,明确每年从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划拨不低于10%的经费,用于“组团式”受援学校建设。目前,全县已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540万元,实施7个教育设施项目。
“这些投入不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和优质资源的共享。”东莞挂职沿河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效荣表示,“我们还要推动两地建立更稳固的‘校对校’结对关系,引入东部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共享覆盖面,增强帮扶持续性。”
东莞长安中学到沿河民族中学开展捐赠活动。
最令人欣喜的变化还是在今年秋天:全县中考前100名有26人选择留读沿河民族中学,前300名更有118人留下。这个数字,从三年前的“1人”到如今的“118人”,见证了东西部教育协作创造的奇迹。
夕阳西下,余晖给新宿舍楼镀上一层金边。教学楼里传来琅琅书声,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活力四射。从输出“尖子”到留住生源,从“全市靠后”到“名列前茅”,沿河民族中学的蜕变,是对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成效最生动的诠释。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