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生态治理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8 16:42:42 来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沿河自治县县城。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从银杏产业的生态化培育,到抹茶产业的绿色转型,再到肉牛产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以及全县生态屏障的强化构筑,沿河在生态治理的征程上不断迈进,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机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绿色动力。让我们一同走进沿河,探寻其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奥秘。

 

强化生态屏障:守护乌江明珠的绿色未来

 

浩瀚乌江奔腾不息,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穿流而过沿河自治县。清晨,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与两岸郁郁葱葱的青山相映成趣。乌江,这条滋养着沿河的母亲河,不仅赋予了这片土地灵秀之美,更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使命。作为乌江途经贵州的最后一个县城,境内乌江长达 130 多公里,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

 

夜幕下的乌江湿地公园。


曾经,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乌江流域面临着生态压力。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排放、过度捕捞等问题,对乌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为守护好这一江碧水,沿河自治县下定决心,大力开展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

 

多年来,沿河自治县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强化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加大对乌江流域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加强对乌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此外,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成绩,经过多年治理,如今的沿河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14 年沿河成功入围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 年 9 月,国务院批复沿河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2018 年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如今的沿河,就像一颗镶嵌在地球上的绿宝石,闪耀着生态与文明的光芒,素有“画廊乌江 山歌沿河”的美誉。依托生态优势,沿河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一幅山清水秀产业丰,干群融洽民风淳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240713220727.jpg

美丽乌江穿城而过。


未来,沿河将继续强化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对乌江流域的日常巡查和监管,确保乌江水质持续向好。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深度挖掘生态资源潜力,将生态优势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沿河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和绿色产业集群,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让乌江明珠在生态治理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沿河自治县通过在银杏、抹茶、肉牛产业中的生态化发展,以及强化生态屏障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肉牛产业的生态循环:“牛”转乾坤 绿色发展

 

近日,在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杨楠村,养殖户杨海江站在自家宽敞明亮的牛圈旁,看着圈里膘肥体壮的肉牛,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养牛羊好,风险低,市场价格也稳定,商贩们直接开车到门口来拉走,方便得很!”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肉牛养殖的信心。不远处,其他养殖家庭农场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精心照料着肉牛。周边的田野里,金黄的烤烟、翠绿的大豆与玉米交织生长,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养殖厂内的肉牛。


曾经,思渠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传统种植模式效益有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发展肉牛产业面临着养殖技术落后、融资困难、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思渠镇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以毛渡生态养殖园区为核心区域,在养殖大户杨海江、蒲海霞等人的带动下,积极鼓励群众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投身肉牛养殖。

 

为破解发展难题,思渠镇努力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做优品质。探索建立财政、金融机构“协同支农”机制,统筹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政策,打造产业发展融资顺畅的金融环境。始终坚持无公害标准养殖,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采用“种养结合”方式,将养殖粪污发酵处理成有机肥,用于毛渡片区 2000 亩黄金茶、1000 亩烤烟、1000 亩大豆复合玉米种植、1000 亩种草等产业,促进粪便肥料化利用,提升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同时利用饲草加工房将修整的茶叶枝丫、烟杆等统一收购,加工成发酵床,集体公司对玉米秸秆、大豆秸秆、饲草统一加工处理,以低于市场价卖给养殖户,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既提高养殖质效,又降低养殖成本。

 

目前,思渠镇杨楠村有大大小小养殖家庭农场 10 多家,存栏肉牛羊 1000 多头(只)。思渠镇 300 头肉牛养殖场采取培育家庭农场方式,已和 8 家养殖大户签订意向合作,每户向集体经济公司缴纳租金 2 万元。按“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要求,鼓励 20 户农户发展黄牛 5 头左右,2023 年培育家庭农场 10 户,兑现奖补资金 30 万元。

 

据了解,整个沿河自治县作为贵州省肉牛产业重点示范县,创新推行“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发展模式,构建起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全县肉牛存栏量达 15.2 万头,年出栏 5.3 万头,产业链年产值 6.47 亿元,实现了肉牛产业的生态化、规模化发展。

 

未来,思渠镇将持续推动更多资源、更多要素向肉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黔渝边区重要的优质肉牛生产大镇和肉产品供应基地。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提升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生态循环产业链,打造绿色肉牛产业品牌,拓展销售市场,让肉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

 

银杏林里的生态乐章:绿色管护奏响致富旋律

 

初夏时节,在沿河自治县谯家镇水田坝村的银杏种植基地,清晨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银杏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一株株嫩绿的银杏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工人们正穿梭其中,专注地为 2 - 3 年苗龄的银杏进行人工除草。他们小心翼翼,生怕伤到脆弱的幼苗。完成除草后,另一组工人紧接着开始施肥、整地,动作娴熟而有序。整个基地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跃然眼前。

 

银杏种植基地。


曾经,水田坝村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面临着产业发展的困境。传统农业模式收益微薄,村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庄发展陷入停滞。而随着对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发展特色产业成为摆脱困境的关键,银杏产业应运而生。然而,发展初期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种植与管护经验,对银杏市场了解不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水田坝村立足山地地势优势,从 2022 年开始大力发展银杏产业,并将管护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针对银杏生长需求,实施精细化管理,采用科学除草、精准施肥等生态友好型管护措施。同时,积极与贵州沿泰银杏药业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常年以每斤 2.6 元的保底价格收购鲜银杏叶,并现金结算,为村民吃下“定心丸”。此外,通过开展银杏管护作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像村民杨继光,每年从农历 2 月份就在基地务工,一年能有 2 万元左右的收入。

 

银杏加工厂。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效显著。水田坝村种植银杏 380 亩,辐射带动大户种植 100 亩。2022 年发展 90 亩苗床,移栽 100 亩,今年又新增 150 亩,预估今年产值 20 万元左右。在谯家镇,除水田坝村外,汪家村种植银杏 570 亩,辐射带动大户种植 60 亩;谯家铺社区和兴隆村分别种植银杏 100 亩和 80 亩,全镇银杏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格局。整个沿河自治县在官舟、板场、谯家、晓景等 12 个乡镇发展的 3000 多亩银杏已全部投产。

 

未来,沿河将持续推动银杏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资源。让游客在欣赏银杏美景的同时,了解银杏文化和生态知识;开发银杏特色美食、文创产品等,进一步提升银杏产业附加值,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抹茶产业的绿色转型:从茶青到抹茶的生态蝶变

 

近日,走进谯家镇猫阡坝村懿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基地碾茶生产厂房,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现代产业的奋进之歌。鲜叶提升机将一筐筐鲜嫩的茶青缓缓提升,茶叶输送机有序地将茶青输送至切叶机,经过切割后,又通过鲜叶流量机精准控制进入高温蒸汽热风杀青机(颗粒),紧接着动态烘干机等 30 余个不同功能的机器共同作业,一片片茶青在这一系列工序后,神奇地变成了细腻的抹茶粉。厂房内,货运司机驾驶着装载茶青的车辆刚进入,负责搬运和分拣的工人便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紧密配合,确保“倒腾”茶青,控温、倒料、分拣等环节高效有序进行。

 

沿河谯家镇猫阡坝村懿兴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基地碾茶生产厂房。


曾经,谯家镇虽凭借地理优势发展起茶叶产业,但传统茶叶加工方式附加值低,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且部分生产环节对环境存在一定压力。为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谯家镇积极探索茶叶加工新路径。

 

近年来,谯家镇在茶叶产业基础上,通过申请 43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碾茶生产厂房改扩建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引入现代化抹茶生产设备,与贵州的贵茶公司合作,将茶青加工成抹茶粉,成功实现了茶叶产业的绿色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注重生态环保,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同时,加强茶园生态建设,推广绿色种植技术,确保茶叶品质。

 

如今,这一转型成效显著。今年春茶最多可生产抹茶 5 吨,每天投入 20 人采摘茶青,加工茶青约 12000 斤,年总产值约 130 万元。该基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与公司签订合同,每年可为猫阡坝村带来年收益 5%的租金收入。全镇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从传统茶叶产业向绿色抹茶产业的华丽转身。

 

下一步,谯家镇计划再新增一条生产线,届时三条生产线可同时运作。在贵茶公司的指导下,进一步改造基地,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将深度挖掘茶产业潜在价值,开发更多抹茶衍生产品,如抹茶护肤品、抹茶保健品等,拓展销售渠道,推动茶产业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同时持续加强生态保护,让抹茶产业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