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筑根基 强村富民绘新篇——铜仁市以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19 19:25:36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主引擎”。近年来,铜仁市紧扣“产业振兴促增收、强村富民固成果”主线,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松桃苗族自治县以“强村富民工坊”为载体,推动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力;江口县德旺乡茶寨村借“林下经济”东风,让荒山林地变身“增收宝地”。两地以差异化产业路径,书写了“打工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民生答卷,也为全市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微信图片_20251019104603_8_62.jpg

松桃


“工坊+农业”双轮驱动 激活富民强村新动能


深秋的孟溪镇,寒意渐浓,但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强村富民工坊内却暖意融融——标准化厂房里,机器轰鸣声与指尖忙碌的节奏交织,59岁的雷爱仙端坐工位前,双手翻飞间,一个个玩具零件快速组装成型。作为大路镇寨冠村的脱贫户,雷爱仙曾因年龄大、缺技能,在外求职屡屡碰壁,而如今家门口的工坊,让她的生活有了稳稳的盼头。


微信图片_20251019104948_16_62.jpg


“我们年龄大了在外面打工没人要,家门口有个厂,在这里做非常好,做得开心又幸福。能照顾家庭,一个月3000多块钱还包吃包住,日子踏实得很。”雷爱仙的话语里,满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她一样,孟溪镇桃坪村脱贫户龙昌丽、孟溪社区居民莫志英也在这里实现了“顾家”与“挣钱”的双赢。“上班地点离家里特别近,照顾老人小孩都方便,工资待遇也不错,心里特别幸福。”龙昌丽说。莫志英则坦言,工作轻松无压力,稳定收入让家庭生活更有底气:“在这里上班近得很,照顾老人小孩不用愁,收入稳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作为铜仁市最大的乡镇级玩具“微工厂”,孟溪强村富民工坊每天能生产10万件玩具单品,泡泡玛特、小马宝莉、迪士尼公主等全球潮玩订单源源不断。“自2023年5月投产以来,工坊产值已达2.1亿元,累计发放员工工资超5000万元,带动1300余名当地群众稳定就业,其中脱贫户、监测户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有242人。”工坊负责人杨涛铭介绍,除了优先录用特殊困难群体,工坊还通过“金秋助学”为困难家庭纾困,让就业群众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5万元,真正把产业“增长极”变成了群众“富民桥”。


微信图片_20251019104951_18_62.jpg


孟溪工坊的蝶变,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施策。“近年来,孟溪镇深入实施强村富民行动,聚焦‘两强两富’目标,所有工作都落脚到群众增收致富上。”孟溪镇党委书记刘伟表示,该镇一方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全镇1126户4313名脱贫户、监测户制定“一户一策”分类帮扶;另一方面主攻玩具产业集群,力争今年工坊累计产值突破3亿元,稳定带动1500人以上就业。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辣椒、木耳、花生等6500亩订单农业,培育120户新型农民主体,让“田间地头”变成“增收沃土”。


孟溪的实践,是松桃全县推进强村富民工作的缩影。近年来,松桃以“两订单一派遣”为核心,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加工和劳务派遣——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订单农业辣椒种植3万亩、鲜食玉米1万亩、黑木耳300万棒,收回鲜椒900万斤、鲜食玉米13万斤,加工干辣椒220万斤、鲜食玉米11万斤,劳务派遣408人、劳务输出108人,提供岗位2000余个。


微信图片_20251019104944_12_62.jpg


为保障产业规范运行,松桃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体系:县级设立1家强村富民总公司(升级为国有独资公司),27家乡级子公司、496个村级农村发展部,配套27个乡级运营服务站、496名村级专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与监管网络。在利益联结上,推行“三类分红”模式——财政资金5%政策分红、强村富民公司“1234”效益分红、村集体经济“622”集体分红,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以辣椒产业为例,松桃利用闲置厂房改建辣椒加工厂,日烘干鲜椒量达150吨,2025年仅辣椒育苗期间就发放劳务费88万元,预计全年发放奖补约225万元,覆盖28个乡镇459个村14379户,实现了“入股得股金、劳务得薪金、分红得利金”的“三金”富民目标。


图片

江口


林下种出“金叶子” 荒林变身“富民地”


如果说松桃以“工坊经济+订单农业”激活了产业动能,那么江口县德旺乡茶寨村则依托生态优势,以林下经济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富民路。


深秋时节,走进茶寨村淫羊藿种植基地,200余亩林地间,绿油油的淫羊藿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除草、管护,一派繁忙景象。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增收宝地”,两年前还是一片荒林。“茶寨村森林覆盖率高,林下土壤肥沃,特别适合淫羊藿‘喜阴湿、忌强光’的生长特性。”基地负责人谢建青介绍,2022年以来,该村将荒林改造为标准化种植基地,让“绿叶子”蜕变为村民手中的“钱票子”。


微信图片_20251019105541_23_62.jpg


产业发展,技术是关键。初期面对“育苗、管护技术空白”的难题,谢建青带领团队对照技术资料反复试错,总结出“遮光七成五,土松水肥足,剪时留三分,来年长得粗”的本土化种植口诀;同时主动联系农技专家,将成熟经验转化为实操标准,从林地选址、土地流转到灌溉设施建设,每个流程都有专人把控。“以前没种过淫羊藿,心里没底,谢负责人手把手教我们技术,现在我不仅能自己管护,还能指导其他村民。”正在基地务工的茶寨村村民严春梅说,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80-120元不等,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舒心多了。


“我们发展产业,核心是让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谢建青表示,基地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大户”模式,村集体以资产资源入股,基地统一技术管理,将一定比例效益反哺村集体;同时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业,采收高峰期日均用工30余人,累计发放务工工资90余万元,辐射周边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微信图片_20251019105501_21_62.jpg


不仅如此,基地还着眼长远,推动产业从“单点盈利”向“集群富民”升级。“我们无偿分享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鼓励周边村发展同类产业。”德旺乡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芳说,目前工坊已接待德旺乡其他村及周边县区的种植户、基地参观学习20余次,还为乡内有意愿的种植大户协助制定发展方案,推动淫羊藿产业规模化延伸。如今,在茶寨村的带动下,德旺乡已有10个村发展淫羊藿种植,预计未来两年种植面积将达3000亩以上,让更多群众共享林下经济的红利。


图片


全市统筹


特色路径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松桃的“工坊经济”、江口的“林下经济”,是铜仁市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铜仁市立足“一区五地”战略定位,围绕“2+N”农业主导产业和“六大工业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沿河的空心李、石阡的苔茶、玉屏的油茶、印江的茶叶……一个个特色产业,如同一个个“富民引擎”,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在产业发展中,铜仁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利益共享”原则,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带动、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方式,让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产业有收益、群众得实惠”。同时,强化政策保障,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监管体系,确保产业规范运行、长效发展。


如今,行走在铜仁的乡村大地,无论是松桃工坊里忙碌的身影、田间丰收的喜悦,还是江口林下翠绿的“金叶子”、村民脸上的笑容,都在诉说着产业振兴带来的变化。“打工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愿景,已从口号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景。


图片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深化特色产业培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让更多脱贫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以产业之笔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